原子结构模型是谁提出的

作者:陈泽婉
文章来源:星火网校
最新编辑时间:

  原子结构模型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微观结构的认识而建立的模型,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探讨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吧。



  

  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

  
  1803年道尔顿提出的第一个原子结构模型,道尔顿原子学说的要点如下:
  
  1、原子是最小的、不能再分割的实心球体,同种元素的原子是相同的,如体积、质量以及化学性质等,但不同元素的原子是不同的;
  
  2、化合物是由两种成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组成的,在化合物中,任意两种元素的原子数之比不是一个整数就是一个简单的分数;
  
  3、化学反应就是不同原子的分离、结合成重新组合,而没有原子的创生或消失。
  

  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

  
  汤姆孙于1904年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,即原子是球形胶冻状的颗粒,其中均匀分布着一定数量的正电荷,并且在这个球形胶冻状的颗粒上镶嵌着一定数量的电子,但是原子作为一个整体是电中性的,其中包含的正电荷数目和负电荷数目相等。
  

  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

  
  20世纪初,物理学家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,提出了含核原子模型,他认为在原子中心,有一个带正电的、体积很小的,几乎集中了全部原子质量的原子核。在原子核外有与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相同的电子,这些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高速旋转。
  

  玻尔原子结构模型

  
  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要点如下:
  
  1、核外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圆形轨道上运动,这种运动不吸收也不放出能量,即在电子运动过程中原子的能量不变。
  
  2、当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时电子的能量最低,当外界供给能量时,处于基态的电子就有可能吸收能量而被激发跳跃到离核较远的、能量较高的轨道上运动。
  
  3、当电子在不同定态之间跃迁时,会随能量的吸收或放出。
  
  以上就是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。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原子模型为由原子核(质子和中子)和电子构成,电子绕核做不规则运动,形成的电子云模型。

延伸阅读

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什么

  原子结构模型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微观结构的认识而建立的模型,对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探讨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原子结构模型中,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吧。    电子排布规律    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为:    1、第一层不超过2个,第二层不超过8个;    2、最外层不超过8个。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(n代表电子层数),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,第二层不超过8个,第三层不超过18个;    3、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(只有1个电子层时,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)。    4、最低能量原理: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,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,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。    电子排布的结果    电子的排布情况,即“电子构型”,是元素性质的决定性因素。例如:    1、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,较易失去电子,形成阳离子,表现出还原性,在化合物中显正化合价。    2、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,较易获得电子,活泼非金属原子易形成阴离子。在化合物中主要显负化合价。    3、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为8电子(氦为2电子)稳定结构,不易失去或得到电子,通常表现为0价。    以上就是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。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规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,不能孤立地应用其中一条。
相关推荐

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

宇宙第一速度的数值和物理意义